《清平乐》中的文史错误:北宋没有“戏文”

2020-04-20 10:41:40 来源: 阅读:-

自信,要从文化自信开始。近几年,越来越多的影视剧都加上不少传统文化的内容。从前几年的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》,到近期在热播的《清平乐》皆是如此。

《清平乐》中的文史错误:北宋没有“戏文”

近期这部由王凯主演的《清平乐》,确实让很多古代文学迷们过足了瘾。"背诵天团"一出现,每每能引发观众上学时背诵全文的回忆。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、欧阳修的《醉翁亭记》、晏殊的《浣溪沙》,每一首篇都回忆满满。

《清平乐》中的文史错误:北宋没有“戏文”

不得不说该剧的制作是精良的,无论是人物的出场时间,还是文人的性格气质,都与历史基本相符。但笔者还是发现了一处不小的错误,在第三集中,韩琦与文彦博奉旨夜晚到街上看皮影戏,发现正是演的自己与宋仁宗年少之事,文彦博打趣他说:"你才知道,官家成了戏文的主角,自己成了配角不成?"在后来的不少剧集中,都提到了戏本、话本,可是《清平乐》所演的宋仁宗时期真的有"戏文"之说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戏文:

《清平乐》中的文史错误:北宋没有“戏文”

  • 一、"戏文"与"南戏"

提到"戏文",就不得不提与之相关的"南戏"。"戏文"应当指集合了歌唱、舞蹈、念白、音乐等元素,表演上有情节的开端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局的完整长篇故事,然而在实际使用中"戏文"的含义不但指演出的"脚本",还包括"表演"之意,比如说"看戏文",就是指的看根据脚本而表演的整个演出。

"南戏"则是元灭南宋后对南宋戏文的简称,为了与北曲杂剧区别而加上"南"字,比"戏文"名辞晚出。由元入明,"南戏"之称沿袭,明代学者或不知"戏文"已经在北宋晚年出现,因而时用"南戏"之称指代"戏文",如:

南戏出于宣和(1119——1125)之后,南渡(1127)之际,谓之"温州杂剧"。——明·《猥谈》

南戏始于宋光宗朝(1190——1194),永嘉人所作《赵贞女》、《王魁》二种实首之……或云:"宣和间已滥觞,其盛行则自南渡。"号曰"永嘉杂剧",又曰"鹘伶声嗽"。——明·《南词叙录》

《清平乐》中的文史错误:北宋没有“戏文”

然而也有将"戏文"与"南戏"区别者,如:

俳优戏文,始于《王魁》……其后元朝,南戏尚盛行;及当乱,北院本特盛,南戏遂绝。——明·《草木子》

当今学术界多反对将"戏文"解释为"南戏",因为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元代以前未有"南戏"之称时的"戏文"与明中叶"南戏"消失后的"戏文",是将"戏文"的含义简单化了。

《清平乐》中的文史错误:北宋没有“戏文”

  • 二、"戏文"产生的时间

那么,"戏文"是在何时产生的呢?根据以上所引《猥谈》《南词叙录》两则材料,可以得出宣和之后南渡之际与宋光宗朝两种说法:

首先,如果依宋光宗朝的说法,《赵贞女》《王魁》为戏文之首,如今流传下来的《王魁》戏文无论从曲调还是曲辞上都并非戏文原本的里巷歌谣之作,而是比较成熟完备的作品,由此可以推断,"戏文"的产生应当远远早于宋光宗朝。

其次,《猥谈》的记载是根据禁戏档案,而《南词叙录》则因为作者自己也不确定,于是根据传述将"宋光宗朝"和"宣和间滥觞"的说法都记录下来,从消息来源上看《猥谈》的说法似乎更加可信。"戏文"这一名辞专指"戏文"这一剧种,因此它的使用应当在这一剧种正式形成之后,如今学术界对于"戏文"的研究虽然还有争议,但基本认同"戏文"名辞的产生大约在北宋晚期的说法。

《清平乐》中的文史错误:北宋没有“戏文”

《清平乐》的历史背景是宋仁宗时期,第三集正是演的仁宗亲政不久后的内容,即明道二年(1033年)后不久,剧本创作人员让文彦博提到"戏文",应该是将其与"戏本子""话本"等词混用了,然而此时距离"戏文"一词的产生应当还有近一百年。

当然,笔者指出这一毛病,只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什么是戏文,以及它产生的时间。以后大家若是看到北宋以前的戏中,比如唐代的剧中还有关于戏本的说法,就该明白这是不符合历史的。或许很多人认为,看一个电视剧不用太讲究这些,毕竟这并不影响剧情的发展。但笔者认为,既然是个文化大戏,咱们就要讲究一番。对此事,大家怎么看?欢迎讨论。




推荐阅读:买iphone7还是iphone8